《礼记·礼运》: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少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、社会保障体系、医疗卫生体系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,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。可以说,共同富裕是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,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承诺。
一、两者都是“民本思想”集中体现
儒家大同的理想是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“为己”;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,儿童由社会教养,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;社会秩序安定,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,共同富裕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效。
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比儒家大同的理想具有更大的进步性、更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,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。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,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直在往前迈进。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。
二、两者追求的境界完全不同
儒家大同的理想是“小国寡民”的理想,人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“小国”,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,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,即使对“鸡犬相闻”的“邻国”,也“老死不相往来”。其集大成代表人物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也仅是是土地国有,大企业国营,生产力高度发展,人们生活普遍改善;国家举办教育、文化、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,供公民享用。
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,逐步实现了人均国民总收入(GNI)超过1万美元,作为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,中国仍将继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。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成效是缩小差距。包括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不平衡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,破除行业垄断,完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,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,等等,在这些方面,我们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三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共同富裕更体现了所有人共同发展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精神的力量,强调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、最深沉、最持久的力量”。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,我们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,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,充分凝聚起了全社会推动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,这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取得的成效。
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,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,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。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,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并致力于全面实现共同富裕,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而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人民共同发展的意愿,以人民福祉和人民幸福感、获得感的实现为奋斗目标,致力于构建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大格局。